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0篇
  免费   1664篇
  国内免费   442篇
测绘学   814篇
大气科学   183篇
地球物理   4867篇
地质学   1973篇
海洋学   602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219篇
自然地理   2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265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407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428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461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330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二卷编制的具体情况为例,对图集的开本设计、内容结构设计、封面和版式设计、整体设计、创新源,以及图集编制取得的经验进行了论述,为以后类似图集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总结了地图分幅需遵循的原则,并针对地图集中可变比例尺的分幅,将其定义为基于约束条件的图分割问题,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MST)将制图区域关联起来,基于回溯算法对MST裁剪实现地图集的分幅。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较好顾及地图集分幅的相关原则,满足地图集制作的要求。同时,利用该方法设计的地图集分幅工具已成功应用于《武汉市汉阳地区地名图集》等的制作,有效提高了地图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3.
刘峰  颜庭成 《江苏地质》2011,35(4):418-423
针对传统护坡工程方法在河道边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方面的缺陷,提出了新型现浇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法,优化设计了该技法组成材料,并对生态混凝土的耐久性、植生能力和净水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该技法在泰州周山河河道边坡生态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认为所提出的现浇透水性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法不仅能充分保证护坡工程的安全性,还可维持和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4.
基于正交设计的旱区棉花膜下滴灌最优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飞  贾志峰  张道媛 《地下水》2011,33(2):89-92
以旱区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种植密度,滴水量,施肥量为考虑因子,将棉花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作为考查指标,把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引入高密度棉花膜下滴管研究中.采用归一化处理不同数量级的指标,比以往单独考虑各因素对指标的作用,合理而又更加直观;同时考虑了误差对指标的影响,从而提高了F检验的灵敏度.得出了在膜下滴灌的新疆旱区,土壤...  相似文献   
35.
王亚军 《地下水》2011,33(5):14-15
以往榆林沙漠地区基坑降水采用先开挖后降水,容易出现基坑边坡塌方,降水难度大,费工费时,降水效果差,本工程基坑降水采用了多管降水法,从管井的沉设方法,PPR新材料的运用,井管的制作等方面,开发研究出小范围内基坑降水的新方法,降水效果好,可在具有相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工程降水中应用。  相似文献   
36.
我们如何让原生态自然村落不再随着新农村的盲目建设而销声匿迹?如何让原生态村落成为一种特色文化而去创造价值?让原生态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相结合,在两者相碰撞的火花里寻求一种特殊的保护途径,既让原生态环境完整的保留,又让其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更重要的利用生态学的科学方法来设计并且实施规划,参考成功案例,从细节做起,真正意义上做到对试点村落的生态化维持和规划。  相似文献   
37.
持续提高设计质量,是工程设计企业永恒的目标。设计变更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客观存在,是设计的延伸,也是保证工程实体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如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设计变更进行统计和分析,为设计质量改进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38.
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三维地震区中新统微观构造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方差体顺层切片技术,在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中新统首次发现高密度小断裂,它们近SN走向,断距6~28m,长0.5~4km,倾角约60°.这些小断裂既不是渐新统继承性断裂,也不是近期热点讨论的多边形断层,而是在中新世特定地质条件下由局部引张形成的微观构造.其成因为:1)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处于坳...  相似文献   
39.
The dynamic factor is the ratio of the maximum dynamic load to the static load acting on the wire ropes between the boom of a floating crane and a cargo.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factor is analyzed based on dynamic simulations of a floating crane and a cargo, considering an elastic boom. For the simulation, we designed a multibody system that consists of a floating crane barge, an elastic boom, and a cargo connected to the boom through wire ropes. The dynamic equations of motion of the system are based on flexible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Six-degree-of-freedom motions are considered for the floating crane and for the cargo, and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s for the elastic boom. The hydrostatic force, the hydrodynamic force,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and the wire rope forces are considered as external forces. The dynamic factor is obtained by numerically solving the equation. The effects of the elastic boom on heavy cargo lifting are discussed by compar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an elastic boom and a rigid boom.  相似文献   
40.
Model tree approach for prediction of pile groups scour due to wav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our around piles could endanger the stability of the structures placed on them. Hence, a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scour depth around piles is very important in coastal and marine engineering. Due to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ave, seabed and pile group; prediction of the scour depth is not an easy task and the available empirical formulas have limited accuracy. Recently, soft computing methods such a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scour depth. However, these methods do not give enough insight about the process and are not as easy to use as the empirical equations. In this study, new formulas are given that are easy to use, accurate and physically sound. Available empirical equations for estimating the pile group scour depth such as those of Sumer et al. (1992) and Bayram and Larson (2000), are less accurate compared to the given equations. These equations are as accurate as other soft computing methods such as ANN and SVM. Moreover, in this study, safety factors are given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acceptable risks, which can be so useful for engine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